新聞資訊
近日,在位于濰坊市寒亭區的恒聯生物基新材料產業園內,成捆的透明薄膜正在打包、裝車,發往全國各地。目前,企業生產線4班倒,滿負荷生產,產品供不應求。
隨著“雙碳”減排和綠色制造行動的深入展開,在一系列“禁塑令”下,傳統化石基塑料薄膜市場收緊,而這里卻訂單火爆,原因何在?在采訪中,山東恒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恒聯新材料”)總經理賈鋒偉給記者做了個小實驗,答案揭曉。
一張透亮的薄膜,揉搓時可發出沙沙聲響,并無特殊之處,但是拿火點燃后,神奇的一幕就出現了:薄膜像紙一樣燃燒,火焰和煙的顏色,甚至空氣中彌漫的氣味,都和紙燃燒一樣,燒盡后只剩一層灰燼,極輕,一觸就散。
原來,這些薄膜所用原料和紙張的原料相仿,“它也叫玻璃紙,學名是再生纖維素膜,以樹木、秸稈等植物生物質中所蘊含的天然纖維素為原料,可在土壤、海洋等自然環境中完全降解,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。”賈鋒偉說,目前,國內僅有三家公司在做這種產品,屬于非糧生物基全降解材料。
歷經30多年發展,恒聯新材料在細分賽道跑出加速度。產品早先用于香煙、煙花、蠟燭等特殊制品包裝領域,如今已廣泛應用于食品、藥品、果蔬、鮮花、化妝品、電子產品、固體飲料、快遞物流、高檔紡織品等產品包裝領域,以及食安封簽、電池隔膜、工業脫模等領域。賈鋒偉拿出一卷半扎寬的膠帶,它具有極好的韌性,卻如同紙一樣好撕,這種以纖維素膜為基材做的膠帶,已被中國郵政廣泛用于快遞包裝中。
“利好的政策加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越來越多的人追求更加環保健康的生活方式,公司產品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。”賈鋒偉說,企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,年產能居全國首位,出口比例占60%以上。
當下,我國正力推生物基產業轉型升級,非糧生物基材料成為新一輪產業焦點。今年以來,工信部等多部門接連發文,強調發展非糧生物基材料。今年1月,工信部等六部門發布《加快非糧生物基材料創新發展三年行動方案》;8月,工信部等七部門發布《石化化工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》,提及支持開展非糧生物質生產生物基材料產業化示范。
基于對行業前瞻性預判,這次恒聯新材料又站在了減碳、環保、可持續“風口”。“這是一個增量的市場,下游有足夠的客戶群體。”賈鋒偉的自信源于一組數據:近半年來,企業新增客戶近20家,其中一半都是自己找上門的。就在記者采訪時,一家世界500強的日本客商,正在上門洽談。
站在“風口”上,企業對綠色環保型材料的需求也越來越大。然而,纖維素膜傳統生產工藝為化學法,僅化學輔料和污染治理,就占成本30%。如何讓綠色“新”上加“新”,跑贏競爭者?恒聯新材料10年投入3億元革新工藝,與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合作,引進專家人才,于2020年建成并投產全球首條新一代綠色化生產線,實現綠色纖維素膜清潔生產工藝產業化。今年4月,該新工藝通過了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產業化成果鑒定,項目整體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。
“新工藝是物理法工藝,開創了‘原料可再生、工藝無污染、產品可降解’全生命周期綠色化制造模式,顛覆與變革傳統生產制造方式。”賈鋒偉說。產業園區內,有傳統工藝產線6條,新工藝產線1條,二者廠房緊挨,動能對比一目了然。
機器隆隆,成捆的木漿板從進料口投入后,在上百臺設備的運轉下,經過堿化、老化、溶解等多個環節,30多個小時后,變成原料——粘膠。這是記者在傳統工藝廠房看到的場景,單單原料制備環節,就有4個班次60多人,他們被稱為生產一部。走出廠房,一個約六層樓高的龐然大物映入眼前,這是廢氣綜合治理設備,用于處理使用化學原料所產生的廢氣。
然而在新工藝廠房內,上百臺設備、生產一部、廢氣治理設備,這些統統不見了。只見木漿板從進料口投入,經過一套溶解設備后,僅1小時,原料就產出來了,設備旁少見操作者。之后再經過成型工序,變成一張薄薄的可完全降解的纖維素膜。“設備占地面積不到原來的三分之一,整個生產工藝流程縮短60%,產能提高20%,成本降低30%以上。”賈鋒偉說。
文章源于大眾報業·大眾日報(大眾日報記者 張蓓 見習記者 朱慧群 陳景郁 報道 ),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